太阳:太阳系的恒星核心
1. 诞生
太阳诞生于约 46亿年前,由一片巨大的 分子云(主要由氢、氦和星际尘埃组成)在引力坍缩下形成。云团中心密度和温度持续升高,最终触发核聚变反应(氢→氦),太阳由此“点燃”,成为一颗 主序星。残余物质形成太阳系其他天体。

2. 体积与质量
直径:约 139万公里(地球的109倍)。
质量:占太阳系总质量的 99.86%,约为地球的33万倍。
密度:平均密度仅 1.4克/立方厘米(略高于水),但核心密度高达 150克/立方厘米(黄金的8倍)。
3. 温度与结构
核心:温度约 1500万摄氏度,氢核聚变在此发生,释放巨大能量。
表面(光球层):温度约 5500℃,我们看到的阳光主要来自这一层。
日冕:最外层大气,温度反常高达 100万~200万℃,但物质稀薄,热量难以传递。
太阳分层:核心→辐射层→对流层→光球层→色球层→日冕。

4. 对地球的影响
能量之源: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 光照与热量,驱动气候、光合作用和生命活动。
引力控制:太阳引力维持地球公转轨道,形成四季与昼夜。
太阳风与磁层:带电粒子流(太阳风)冲击地球磁场,形成 磁层保护盾,极光现象由此产生。
太阳活动:
耀斑与日冕物质抛射(CME):可能引发地磁暴,干扰卫星通信、电网和导航系统。
太阳黑子周期:约11年一次,影响地球气候(如小冰期可能与“蒙德极小期”相关)。

5. 未来演化
主序星阶段:持续约 100亿年,目前正值壮年(剩余约50亿年)。
红巨星阶段:氢耗尽后膨胀,可能吞噬水星、金星,地球表面被烤焦。
白矮星阶段:最终坍缩成致密白矮星,逐渐冷却。
趣味知识
太阳每秒钟消耗 6亿吨氢,释放能量相当于 1亿亿吨TNT爆炸。
阳光到达地球需 8分20秒,但核心产生的光子需 数万年 才能“挣扎”到表面!
太阳既是生命摇篮,也蕴藏着宇宙最极端的物理过程,人类对它的探索仍在持续(如帕克太阳探测器穿越日冕)。